只见抽屉里满满的腕表面盘,绝大部分用纸包装整齐排列,少部分落单在外的则透过上一世纪的「Minerva」字样表示岁月,刹那间,我以为自己走错了时空,来到一座遵循古法的传奇工坊。现代的产品已经没有如此字迹,倒是像这样存放古董零件的抽屉,整座Minerva表厂处处可见。尽管那些古董面盘上的珐琅质感并未随时间变化,但行家一看,应该就知道它们来自哪个年代、代表甚么意义。
Minerva表厂在1858年创立于瑞士Villeret,经营权几经转手,厂房则在1902年迁移后延续至今,并于2006年内入万宝龙旗下。Minerva表厂的历史可追溯到1858年,由Charles-Yvan Robert以及Hyppolite Robert兄弟俩在瑞士Villeret共同创立的公司;只不过当时不叫Minerva,而是H. & C. Robert。1885年Charles-Yvan的儿子将公司改名为「Robert Frères Villeret」,并采用了一个带有箭头的「RFV」标志。
隔年,他们陆续以Mercure、Minerva、Ariana、Tropic等名字注册商标,然而无论何种商标,都脱离不了RFV及招牌的箭头。箭头,可以说是Minerva最经典的符号,这一切等到1923年表厂终于改名叫「Minerva」后,更加顺理成章;因为那正是古罗马神话中代表智慧、战争、手工艺的Minerva女神手中拿的武器。而万宝龙更进一步将这个符号应用在机芯杠杆、指针等零件身上。 尽管Minerva和其他瑞士表厂一样以先进的CNC机床制表,厂房内依旧保留了许多旧时代的设备,包含制作机板、夹板……等零件的冲压机及模具。其实万宝龙合并Minerva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,在那之前人们或许从没想过,有一天这个书写工具商会成为比许多专业钟表更专业的品牌。不过事实如此,Minerva留下的不只有建造于百余年前的房子、古董机芯、怀表以及从前用来制造各种零件的冲压机与模具,还有如何使用这些传统器具的知识与技术。这些知识与技术,让万宝龙像个饱读古书的现代人,既熟知生产1920年代经典13-20单按把计时机芯的方法,又懂得运用先进的CNC机床缩小零件公差,制造搭载于新款腕表内的MB M13.21机芯(13-20机芯的进化版)。
没错,任何钟表品牌都不可能放弃高科技生产的精密度与便利性;不同的是,当其他表厂只能展示大家都有的CNC机床时,像Minerva这样摆满古董的厂房就充满了值得回味的故事。当然,还有高级腕表最讲究的手工技艺。 除了制表设备,Minerva厂房内当然也收藏了1920年代以来的经典计时机芯、怀表及腕表。 我知道,很多人提到万宝龙的表,心里想的数字可能只有一、二十万,与他们认知的高级品牌之间存在着一段不小的差距;如果单看1858两针款这类入门腕表,也确实如此。不过这就好像登山一样,在入口处、半山腰以及最后登顶时所看到的景色,绝对不同;而且往往爬得越高,看得越远。要看清万宝龙腕钟表产品线的全貌,就要从他们搭载通用机芯(5,000欧元以下)、改装机芯(5,000至20,000欧元)的款式一路搜寻到采用高端自制机芯(25,000欧元以上)的计时作品。 身为专门负责打造高端机芯的表厂,Minerva自然设有以手工修饰零件的部门。在这个部门内,无论是基础的鱼鳞纹还是费工的倒角、抛光,都能够在工匠的巧手下完成。Minerva表厂自1908年开始自制具有计时性能的机芯,1920年代所研发的13-20、17-29单按把计时机芯,更是计时秒表史上的经典。当这些旧时代的东西流传到以CNC机床制表的现代,便成了1858 Monopusher Chronograph及1858 Chronograph Tachymeter等单按把计时腕表内的MB M13.21、MB M16.29机芯。
有时候打磨不见得只为了美观,为了让零件在彼此摩擦的过程中更加顺畅,工匠还会用钢轮抛光擒纵叉末端与摆轮组接触的凹槽。当然,CNC机床产出的零件最后还是会送到厂房内的修饰部门,透过工匠之手将它们打磨到足以用「精致」来形容的地步。好比擒纵叉,尽管有机器辅助,在抛光末端与摆轮组接触的凹槽时(可提升运作顺畅度)若与旋转的钢轮多靠近一些、多磨了一些,小小一枚零件身上的小小误差也可能导致失败。有的零件甚至只能纯手工修饰,像招牌的V字形桥板(右页),其实看到这种需要倒角的零件就知道,它需要花点时间。
修饰如招牌V形桥板这样的零件十分费工,尤其是拿锉刀在边缘及尖锐的凹槽处磨出倒角的阶段。「约七个小时。」现场负责打磨这枚零件的工匠说,照标准作业程序算起来一共有九个步骤。首先要去除毛边,接着开始倒角。理论上零件外缘的45度角切面是可以交给机器,但V字形中间的内角却是另一回事。那是一种由人手拿着锉刀在上面小心翼翼磨出来的奶牷A要深、够尖锐,又因为这一步骤的动作很可能改变零件表面的平整度,换作新手来磨,恐怕一天一夜都磨不出来。
完成倒角后,还需要以覆有砂纸的木刀及龙胆木搭配钻石膏将倒角抛光;确认亮度达到一定的标准后,才能用毛刷除去尘屑,再放进机器清洁。抛光也挺麻烦的,光用包覆砂纸的木刀把倒角表面磨亮还不够,为了达到「闪亮」的效果,工匠们以取自厂房外、质地柔软的龙胆木涂抹钻石膏,让钻石膏内含细微的钻石粉末与特殊化学成分,在打磨的过程中把金属表面变镜子一般,反射出强烈的光泽。等到这些步骤都完成后,工匠才会用毛刷刷掉尘屑,并放进机器清洗干净。
这只是一枚V形桥板,加上杠杆、摆轮桥板……等等机芯中绝大多数的大型零件,打造一枚高端机芯从来就不简单。
若问整座Minerva表厂内哪一个部门最重要,其实研发、生产、修饰、组装等参与机芯从无到有的过程的每一个部门,都很重要。但如果换一个问法:在参访前最令人期待、参访后又意犹未尽的地方是什么?那肯定是游丝制作工坊。游丝(balance spring)是一条卷曲成螺旋状的线,它让摆轮在接受来自发条的动力后能够规律地来回摆动,形成可计算时间的「等时性」;可谓擒纵系统的核心、机芯的灵魂,没有它,表,根本无法运作。很多人或许都听过「全瑞士能够自行制作游丝的表厂没几家」这样的说法,殊不知其中一家就在万宝龙旗下。虽然这个游丝制作工坊的规模不大,除了让制表师组装游丝与摆轮的工作台,仅一条将游丝从粗线变为成品的生产线,不过技术完整,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。
Minerva是少数能够自行生产游丝的表厂,运用专门的机器将金属线从直径0.6毫米拉细到约0.05毫米。第一阶段,将直径约0.6毫米粗的镍铁合金线安装到带有两个圆锥转轮的机器上(图1),启动机器,让圆锥转轮将金属线由直径较小的内圈转到外圈;金属线每通过转轮中间的压缩管(图2)就会被拉得更细,最终直径约0.05毫米。拉细后的金属线需透过第二阶段卷曲、延展的方式,释放内部经拉扯后的压力。第三、四阶段为平整化,也就是将圆柱体的镍铁合金线压成扁平状;前段压缩到约原厚度70%的程度,后段再压到原厚度的30%。根据万宝龙的说法,如此比头发还细的金属线能够安全垂吊50公斤重的物体。
扁平化并剪成预设的长度之后,即进入第五阶段──卷曲。制表师会将四条游丝固定在同一个中心点上,逆时钟旋转;好像上发条一样,让四条游丝渐渐朝中心点收缩,直到紧密贴合成一个平面。最后,置入专门的机器加热、真空、定型并分离成四条完整的游丝。 真正考验手工技艺的是把游丝装在游丝桩上。毕竟游丝细如发丝,要用镊子夹住一端──而且手还不能抖得太厉害──穿进同样非常微小的桩内再固定,绝对比拿毛线穿针困难。至于把十几个砝码锁进摆轮、调校到完全平衡,又是另一番工夫了。仔细想想,制表师还真不好当。
透过制表师细微的手部动作与游丝桩组装在一起。